融媒资讯
关注融媒观察者微信公众号,随时掌握行业资讯
扫一扫 查看资讯
当前位置: 融媒资讯 > 详情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与突破——以四个时政观察类栏目(公众号)为例
发布时间:2022-05-27 15:29 来源:融媒观察者

作 者 | 范 俐 鑫

来 源 | 全 媒 体 探 索




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融媒体时代下,新技术、新思维催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媒体变革。一方面,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倒逼时政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凭借独有的权威资源,形成了深度观察类报道的优势,又为媒体融合优化升级提供了一个创新突破口。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导致碎片化信息的大量出现,作为传统媒体擅长的权威整合和深度报道就显得尤为“稀缺”。笔者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政观察类栏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观见” “上海一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时政融媒工作室出品的“趵眼”、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出品的“观象山”为例,浅析时政新闻报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探索实践。


呈现内容差异化,让硬新闻软着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从意识形态工作全局高度,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判断,强调要“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近些年来,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国内传统媒体纷纷抢滩新媒体领域,除了“短平快”的新闻产品大行其道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取有深度又精准的观察类报道,由此催生出一批由主流传统媒体主导创建的新媒体栏目(公众号)。其中,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代表的栏目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硬新闻软着陆”,成为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创新突破的成功案例。比如“观见”“上海一周”“趵眼”“观象山”等,这些栏目(公众号)跳出传统媒体语境下的“统一文本”,更注重差异化报道、深度报道,构建起多角度、全媒体传播体系,成为时政新闻报道的新模式。


目前受关注度较高或发展势头较强的时政新闻栏目(公众号),比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出品的“观见”栏目,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在2021年与2022年交替之际,“观见”推出一组以“心怀希望”为主题的系列策划——新年寄语。至今已推出的14篇作品,把宏大、有距离感的跨年话题细分并“咀嚼”消化,对“抗击疫情”“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等诸多年度时政热词,用深度观察的形式娓娓道来。这组作品不仅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将过去一年进行了盘点,还以高站位、大格局对2022年的前景进行了“总动员”——“团结起来,在最精微处一起努力,一起奔向最广大的目标”。14篇作品中不乏《“疫”中寻“治”,相信文明的力量》《在发展中,积攒中国的底气》这样的大视野评论,更多的则是从小人物、小故事、小切口引题,对2022年进行富有情怀的展望,比如《不要慌!》中这样说,“凛冬越是漫长,越要满怀希望,因为春天终会到来”;《加油!珍贵的普通人》中这样说,“因为有爱,因为希望,因为担当,每一个普通人都是珍贵的”。


不同于大部分“时政”特点突出的新闻报道,“观见”更像是一个时政观点类栏目,这在其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中也十分明显。比如,在2021年3月11日推出的两会观察《最后时刻写进“十四五”规划,这13个字,意味着什么》就是从上海代表团中挖掘的一个重要新闻:一位代表呼吁“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最终,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即将交付表决的最后时刻加上了这13个字。作品没有局限于新闻本身,而是延展到两会这个民主大平台上人民政府与人民代表的良性互动上,继而进行深入剖析评论。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差异化、多样性呈现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时政新闻报道已经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向着系列策划、评论、深度观察、权威整合等多种形式外延,极大丰富了受众的内容选择。


突出本土优势,第一时间“独家”发声


传统媒体的地域优势是及时掌握时政新闻资源、权威发布时政新闻消息的基础条件,这是地域外其他媒体所不能及的独有优势。结合传统媒体长期积累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多年来通过转型升级打造的较为成熟的新媒体平台,国内相当多的传统主流媒体量身自制了本土化的时政新闻栏目,短时间内收获一批本土受众的同时,也因其“独家”特性成为其他媒体重点关注并积极转载作品的首选对象。梳理归纳,这些栏目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突出本土化。相比“观见”,上观新闻出品的“上海一周”栏目的本土化特色极其鲜明。以2022年1月12日推出的《上海干部的“脚力”和“脑力”》为例,作品抓住上海各区进入一年一度“两会”时间的新闻背景,梳理了上海全市上下在2022年第一个周的重要时政活动——大走访、大排查,并且通过盘点“上海一周”传递出市委声音:“能多做一点、走快一点,上海就应该多做一点、走快一点。”作品还进一步分析了全市2022年一季度工作的关键及全年工作基调,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宣传作用。


再比如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时政融媒工作室出品的“趵眼”栏目,自2021年5月开栏至2022年1月初,60多篇作品无一例外以济南为“圆点”,从重大国家战略落地、改革开放、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新旧动能转换、疫情防控等多角度讲述了“济南故事”,分析了“济南经验”,成为发布济南本土时政新闻的权威栏目,正如其“开栏的话”里所提到的——以“深度观察、读懂济南”为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握发展大势、紧跟时政热点。


再比如,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着力构建时政报道的“青岛高地”,出品的“观象山”等频道构建起观海新闻客户端时政报道主轴,其中的“观象山”已成为青岛时政领域头部品牌账号。


二是更接地气。“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时政新闻,大量关乎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宏观政策等重要内容,但“长篇大论”“高度概括”的内容可能让受众看不懂或不想看,这就需要用接地气的方式,把专业内容剖解开,让它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比如,“上海一周”在2021年12月2日推出的《上海需要的人才和人才需要的上海》一文,把高规格工作会议和时政活动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解读,不仅通过梳理分析直陈上海市对人才的态度——“人才招引并非简单的砸钱砸物,更不能导向内耗式的、同质化的、低层次的竞争”,还精准抓取到几次重要会议所传递出的重要信息,如“大力引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解绑,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进行全周期的政策设计”等。作品梳理了包括人才工作会议、科技奖励大会以及领导专题调研等几个重要时政会议、活动,文风朴实、语言生动,不仅能吸引受众认真读完,而且很有启发意义,也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因此,时政新闻也只有更接地气,才能让受众及时了解重要信息、获取权威观点,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三是发布及时、多平台呈现。对同一篇作品或相同内容的报道,报纸、网站、公众号、App等多渠道灵活推送的形式,也极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以“趵眼”为例,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多个媒体平台是该栏目作品能够第一时间发布的重要渠道,其中不仅包括《济南日报》和《济南时报》两大纸媒,还有两大报纸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新黄河客户端、济南发布客户端、舜网、爱济南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经过不到一年的发展,“趵眼”栏目作品从制作到发布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利用全媒体优势,对重大时政新闻进行多平台传播,让本土时政报道及时“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2021年5月26日推出的《省委书记、省长一同到济南召开这个重量级会议,释放出什么强烈信号?》成为对此项重要时政活动进行独家落地解读的重要作品,第一时间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同步推送,社会反响强烈,被众多媒体大量转载。再比如,该栏目在2022年新年伊始推出了系列策划“奔跑的济南走在前”,从历史方位、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文明典范、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等10个方面,以典型事例、权威数据、重要政策等为核心进行了“全景式”梳理总结,对2021年济南经验、2022年城市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近年来,济南迎来多个重大国家战略落地的历史性机遇,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利用多平台的优势对重点报道题材进行策划报道并多渠道推送,使更多受众可以深度了解济南近些年来强势崛起的发展逻辑及目标方向,必然放大了栏目影响力与报道宣传效果。同样,青岛日报社的“观象山”栏目,则与青岛时政、青岛主城等微信公众号联动,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模式。


做强主流舆论,兼具权威性与思想性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策划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严守新闻报道纪律,自觉承担职责使命。2021年,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济南GDP迈入万亿俱乐部等重大活动、事件,“趵眼”首发了大量优质新媒体产品,包括《被寄予“千秋大计”厚望,看起步区建设如何“匠心落笔”》《御风于外,安全屏障挺立!应对极端天气,济南为何如此从容?》《优质项目密集开工、重大平台引力释放,济南迎来“项目浪涌”》《“黄河”牵手“长江”,济南党政代表团这次西行有深意》《征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从黄河规划纲要中探寻济南奋斗实践》等,这些作品传播广、反响好,更重要的是用受众愿听的话、听得进的话、管用的话,在讲好“济南故事”的同时充分亮明了党报立场、捍卫了主流价值,点击量、转载量也十分可观。


从某种程度上说,实现时政新闻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就是要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彰显时政新闻报道的风格,提升栏目品牌影响力。例如,2021年3月5日,“观见”推出《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向量”,读出中国经济的希望 | 两会观察》,其独特视角、深入分析引发公众关注。作品除了对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数字、文字“原汁原味”地呈现外,更进一步对比往年官方信息,梳理出几处“明显”的变量。例如“2021年经济增长6%以上”的目标,较2020年有了显著增加,“其中有基数的因素,更有对经济进一步复苏的信心”。作品进一步分析,“明显变化”的指标,尤其是增量指标,强调的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度”的把握,特别是“定向”的精准。与此同时,该作品通过对比梳理找准“小切口”——微观主体,强调“微观主体的活力,构成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活力,进而构成中国经济前行的磅礴动力,这是一条被反复强调的逻辑”“看中国经济,不仅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还要记得看‘向量’——所有的投入、举措,都有其内在的方向”。这种兼具权威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极大引发了受众的阅读兴趣,也让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为该栏目的忠实粉丝。


很多时政新闻报道之所以被公众信任并广泛传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中有很多权威数据、官方信息,以及有深度、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很多时政新闻报道栏目迅速发展并被认可的必要条件。当前,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题构成、表现形式、时空分布等出现多元化诉求,但主流媒体对于做强舆论的权威性与思想性的目标却高度一致。就时政新闻报道来说,只有突出权威性、深观察和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及时准确传递信息、探究真相、深度剖析,才能更好地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和宣传能量。融媒时代,一些信息往往具有局部性、片面性,而主流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多方面的运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舆论引导经验,也集聚了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主流媒体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不断强化时政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思想性。选题上,应当注重能够吸引受众的话题,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与引导,主动发现受众的兴趣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议题探讨、深度解读。内容上,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专业化优势,让时政新闻报道富有深度和力度,以“察渊鱼”“料隐匿”的精准报道赢得受众的信赖。时间上,报道的推送速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媒体实力体现的重要方面,能否紧跟时代脉搏、能否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能否第一时间精炼数据素材并进行深层次分析,都成为一篇优秀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考量。队伍上,“单兵作战”的时政新闻报道早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多平台、多岗位、多流程的“团队作战”才是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关键,这在上述几个时政观察类栏目的系列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随着媒体融合层次的持续深入和新技术、新平台的加速助力,独具特色的优秀时政新闻报道将被赋予更强的传播力,主流媒体也将借此获得更强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在扩大品牌栏目影响力的同时,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者单位: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济南日报社)]


编辑:黎艺璇

责任编辑:李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