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资讯
关注融媒观察者微信公众号,随时掌握行业资讯
扫一扫 查看资讯
当前位置: 融媒资讯 > 详情
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2-05-27 15:29 来源:融媒观察者

作 者 | 董天策 杨雨蓉 季卿卿

来 源 | 青 年 记 者



导读

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取向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界应当充分认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弘扬变化过程的积极探索,尽可能克服其消极影响。



新闻价值规律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和内容生产者在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的实践中,会形成或同或异的新闻价值取向。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取向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充分把握这种变化,对于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01

媒体融合正在形成新的媒介生态

媒介生态学是把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引入传播学而形成的一个学术领域。20世纪60年代,芒福德关于技术与文明的论述为媒介生态学奠定了基础。1967年,麦克卢汉率先提出媒介生态概念。1968年,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媒介生态由媒介、社会、人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构成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1]


单就媒介来说,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媒介总是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而不断创新,持续演进。书籍,报刊,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不同时代的媒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叠加而相互聚合,成为当今社会错综复杂、作用广泛、影响深远的现代媒介系统,以至于整个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2]。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媒体不断升级迭代,广泛运用,引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促使整个媒介系统发生了颠覆性重组与变革。


媒体融合正在全面重构媒介生态。首先,重构了新闻业生态,原来由报刊、广播、电视等组成的传统媒体结构演变为如今的专业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平台媒体彼此融合的全新媒体结构。专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核心属性是生产专业化的原创新闻。机构媒体指党委、政府部门或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创办的新媒体,服务于特定机构或特定行业。自媒体往往是体制外的个体或团体兼职或全职运营的、代表自身立场与诉求的数字化媒体,并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建设,偏向商业化实践。平台媒体凭借其“社交基因”或“技术基因”作为中介而连接各种节点之间的关系,依托其上建立的数量庞大的自媒体、专业媒体、机构媒体,构成了实时在线、滚动更新、即刻发布的新闻生产与信息流通体系。[3]


其次,正在形成全新的新闻生产、发布、流通、消费生态。前述四类媒体行动者以新型网络关系为枢纽,相互交织与组合,建立、扩大和巩固关系网络[4],使新闻生产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新闻采集数据化,传感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信息采集时空维度双重延伸、自动采集新闻,优化新闻来源途径,拓宽信息采集广度、深度;新闻生产主体从专业编辑部扩展到普通受众甚至是机器,多元主体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完成协作式报道,衍生定制化新闻服务;新闻把关主体扩展到个体和算法,把关规则发生改变;新闻个性化分发,更加智能化、场景化;新闻消费个人化,用户阅读习惯改变,新闻体验临场化、互动反馈智能化。


02

新闻价值取向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或者说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价值取向必然发生变化。要说新闻价值取向,先得明确什么是新闻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新闻价值的内涵进行过广泛讨论,提出了“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等不同的观点[5]。这些观点从某个角度触及新闻价值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却未能充分揭示新闻价值的要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为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令人愉快等属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这一客体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新闻价值。换言之,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满足人们认识现实变动情况需要的属性。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这一客体关联着传受两个主体。新闻价值所表示的,是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新闻与传者(媒体)之间的关系,新闻与传者(媒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宣传价值,而不是新闻价值。[6]


外部世界或社会现实总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把这种变动情况报道出来,就成为新闻。对受众来说,究竟有无新闻价值,最终要由受众做出判断。然而,新闻工作者只有事先做出某种推测性或预测性判断,才能决定要不要做以及如何做新闻。因此,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的预测性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新闻价值能否实现,关系到新闻传播活动的成败得失。“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以及多大新闻价值的判断,就是新闻价值判断。”[7]


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不同新闻工作者所做的新闻价值判断可能大致相同,也可能存在某种差别,这是由于新闻价值判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所决定的。从哲学上讲,任何价值判断,本身都是主体对客体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自然会有选择偏重。因此,新闻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或者选择偏重,必然使新闻价值判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记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出发,根据自己所服务的媒体以及该媒体的受众需要来进行新闻价值判断,从而决定新闻的取舍。所谓新闻价值取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价值判断过程中对某些价值要素的突出和强调而形成的新闻价值指向或倾向。这种指向或倾向一旦稳定下来,就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闻价值观。[8]


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认为中外新闻传播史上引人注目的新闻价值观主要有:反常论(典型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黄色新闻”论、法西斯新闻价值观、新闻有利论或正面宣传论。[9]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比较典型的新闻价值观概括为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宣传偏向新闻观,以及民众新闻观等其他脱媒主体的新闻观等类型。[10]


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宣传偏向新闻观是近二三百年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比较传统,但仍在起作用,甚至相当主流。民众新闻观等其他脱媒主体的新闻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总体上,新闻价值取向在融媒体时代的演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来的某些新闻价值要素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是“演进”;二是逐渐产生了全新的新闻价值要素,这是“新变”。


03

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演进

新闻价值究竟包含哪些要素,中外学者做过广泛研究。1965年,加尔通和鲁格在《外国新闻的结构》一文中归纳出十二个要素,包括:周期性、重要性、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新鲜性、延续性、平衡性、地区显著性、人物显著性、个体性和负面性。[11]国内学者大都赞成美国学者希伯特和麦克道格尔提出的新闻价值五要素说,包括:时间(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人情味(趣味性)。[12]


从理论上说,新闻价值要素提供了新闻价值判断的若干具体维度,启发新闻工作者从若干方面进行新闻价值判断。[13]“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实是衡量新闻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测量指标,每一个指标既是一个测量维度,又是一个测量参数,它本身是相对的,具有明显的可变性。”[14]若干新闻价值要素组合在一起,建构的是新闻价值判断的参考框架。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一)“时新性”向“实时性”演进


数字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极大地解除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事实发生与报道刊发的时差越来越小,“时新性”在向“实时性”演进。融媒体时代,媒体越先发布新闻,新闻的时新性越强,越可能在新闻搜索方面占据有利位置。从搜索引擎优化角度看,融合新闻采制对时新性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新闻。新闻生产以最快的反应采发报道,保证报道在时间上的新鲜;偏向追求极致的信息传递效率,满足新闻用户极速的信息获取需求。媒体为争取受众的注意力,总是争分夺秒,要求记者编辑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报道。


可以这样说,“实时性”对标了“互联网时间”。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和新媒体等平台共同造就当今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其文化。[15]新闻信息发布呈现出实时刷屏态势,由此带来社会时间具有更强的“媒介时间”意味,打破了时空界限。当然,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实时”是指“与某事发生、发展的实际时间同步”。要真正做到实时,只有现场直播。大多数情况下,实时性是对人们高度重视时效性的表达。


(二)“接近性”向“亲近性”演进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收受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场景化服务。它突破了机械的地域接近性束缚,得以全方位接近用户,近距离触碰用户的内心世界。融媒时代不是彻底颠覆地域接近性,而是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地域接近性,使接近性在地域上成为一个可以变化的概念。离场的在场,远距离未必不接近,强调了人们对共同在场的心理感觉。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倾向于选择体现人类情感的角度切入事实,表达方式上更具亲和力。社交媒体结合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面对面互动的方式,似乎打破了公众和私人、个人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并且深谙诉诸情感的传播之道。


社交媒体中的新闻业正在逐渐被一种亲密性话语主导,个人观点和表露自我是其关键特征。这与新闻业一直以来追求缓解私人与公众、个人与专业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密切相关。新闻工作者的个人评论和观点蓬勃发展,新闻特写中的主观性与自我表露也推广了亲密性。在网络空间,个人成为比传统新闻生产者更重要的传播者,对新闻在私人/公共领域如何被感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的推送信息获取新闻,并通过社交媒体来理解新闻和讨论新闻,使新闻消费更像是个人的选择。新闻工作者的感召力和情感投入的驱动力作用正在凸显。[16]


(三)趣味性意涵的广泛拓展


一般地说,趣味性是指新闻所具备的新异奇特、富有趣味和人情味的性质。趣味性表达的是新闻与广大受众在心理上和感情上求知、求乐、求新、求异、求善和憎恶嫌丑的共鸣关系。[17]融媒体时代,媒体、平台敏锐察觉到情感在新闻传播中的巨大价值。“当公民新闻将它们的故事性、趣味性与民间智慧结合在一起,加上丰富多彩的发布形式和互动形式时,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努力就显得相形见绌。在这个问题上,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总是无穷的,而新闻媒体则总是苍白的”。[18]大众传播时代的把关机制,使得趣味性被“限定”在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生活情趣的范围,社群化传播更多考虑群体化甚至个人化需求,势必使趣味性变动更加丰富多彩。[19]


当然,在趣味性意涵和外延的拓展过程中,难免产生刻意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现象,使新闻向低俗、媚俗乃至恶俗的方向发展。已有论者指出,受众本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的价值沦落。趣味性逐渐畸变为恶趣味,成为满足受众猎奇、消费、窥探、低俗、娱乐的衡量标准,这是值得警惕的。[20]


04

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新变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若干新的价值要素。对此,国内学界近年来已有所讨论。限于篇幅,在这里不从理论上展开,只介绍正在形成的若干新的新闻价值要素。


(一)实用性


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要素的改变根源于“新闻边界发生游移,新闻的外延不断扩展,更多的信息被泛化为新闻,比如服务信息、生活故事、身边琐事等”。[21]新闻价值取向的实用性越来越突出。


实用性新闻既不像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那样关系到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也不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那样只带来当下的情感满足,而是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22]实用性新闻能给受众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股市行情带来有用的投资信息,可能是保健信息带来的健身方式,对各取所需的受众而言,自然会各有各的实用性。


(二)话题性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不再是一篇二维的图文结构,而是一个三维的讨论空间。新闻正文下方的评论区就是一个典型的讨论场所,受众自由地发表意见,同时发起话题讨论。一则新闻是否值得讨论,是否具有话题性也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一种判断标准。


话题性一般是指话题本身是否值得讨论,是否具有热度,同时也指话题是否具有延伸性。有学者在研究奥运热搜榜时发现,不论专业媒体还是社交媒体,话题性都是新闻价值的数字化体现。如果说冲突性是发布者为“作为产品的新闻”预先设置的要素,那么延伸性则是“作为过程的新闻”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的、能够被“建构”出冲突的可能性。[23]融媒体传播中,话题标签成为过滤信息并参与社交媒体讨论的重要方式,在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交纽带逐渐消逝的背景下,话题标签的出现有助于趣缘群体的聚集与圈层化,社交话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社交代偿。


(三)易分享性


新闻消费的变化也反馈到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可分享性逐渐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随着平台媒体愈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分享机制能使一条特定的新闻在短时间内获得大规模传播,通过人际网络的放大而触达更为广泛的受众,如果置于合适的传播机会与传播结构当中,就能引起如同“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可分享或可分享价值[24],有时也称为社交性,指互联网中的信息能够引起他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转发分享的特质。新闻在社交媒体被转发的潜力,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编辑和记者的新闻价值判断与新闻生产决策,增加了特定新闻的选择权重。[25]


新媒体生态下,用户的作用被放大。在对加拿大社交媒体用户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体验的“核心”,相比于社交媒体记者或新闻媒体,用户反映他们更容易从朋友和家人的社交分享中得到新闻的链接。[26]社交媒体所遵循的价值是产销合一、连接性、病毒性以及志趣相投个体之间的信息分享,分享提升了新闻价值。BuzzFeed 这一个性化分发平台率先提出分享比内容更重要的传播理念。平台的每一条新闻中,都附有各类社交媒体的分享链接,供用户轻松地将内容分享到他们的社交媒体。


(四)参与性


新闻的交互设计,社交媒体的普及都给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受众的参与行为已逐渐成为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众是否愿意参与,参与行为效果如何,已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测量维度。[27]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能有效帮助受众解析复杂的议题,交互式图标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受众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部分,拉近与受众的关系。


对专业门槛较高的话题,媒体可通过共情化、碎片化、生活化来拉动受众的积极参与。虽然“共情”和“生活化”似乎与“接近性”有相似之处,但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参与性意味着更少的信息量和更多的互动量,旨在调动行为而非信息告知。[28]


05

结 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行动者在新闻实践中对原有新闻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修正,是一个动态过程。学者多明戈认为,不同的生产环境带来新闻选择的多样化,新闻价值概念已经被延伸到包括事件的价值、影响新闻实践的外部因素,也可被视为一般的“新闻写作目标”。[29]技术驱动下的媒介生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产生多元的新闻价值取向十分自然。媒体行动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选取新闻,追求新闻信息的民主化。同时,媒体行动者不可能对所有的新闻价值要素一视同仁,不同类型的媒体都有自己某些方面的侧重点,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新闻价值取向,这将有利于各种各样的媒体“百花齐放”。


当前,互联网传播的流量思维可能异化着新闻价值取向,泛娱乐化也正在侵蚀公共价值。用户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算法为其推荐个性信息与用户选择有关,但新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可能导致算法推荐新闻的价值得不到保障。一些新闻价值取向上功利化、媚俗化的现象值得警惕:为博取受众眼球和高点击率,过度强调趣味性很有可能导致“泛娱乐化”,过度追求实用性可能使得新闻实践越来越功利。各种新闻价值取向可能都有某种程度的市场,但并非所有的新闻价值判断都值得提倡。充分认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充分弘扬变化过程的积极探索,尽可能克服变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正是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和内容生产者的光荣使命。


【本文为横向课题“全媒体传播体系与社会治理研究”(编号:H20200185)、重庆市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团队“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编号:Z20200504)成果】


参考文献:


[1]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EB/OL].https://www.sohu.com/a/208808510_321391,2017-12-6.

[2]董天策.传播媒体与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

[3]张志安,汤敏.新新闻生态系统:中国新闻业的新行动者与结构重塑[J].新闻与写作,2018(3):56-65.

[4]田丽,胡璇.社会化媒体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新闻与写作,2013(9):27-29.

[5]雷跃捷.新闻价值定义再探[J].现代传播,1992(1):15-23.

[6][7][8][13][17]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3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78-79,90,94,89,81.

[9]参见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72-179;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35-266;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3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94-98.

[10]杨保军,王敏.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6):63-71.

[11]Galtung,J.,&Ruge,M.H.(1965).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go,Cuba and Cyprus crises in four Norwegian newspapers.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 (1), 64-90.

[12]郝雨,郑涵.新闻理论问题十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27.

[14]董天策.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3):8-12.

[15]周睿鸣.锚定常规:“转型”与新闻创新的时间性[J].新闻记者,2020(2):21-31.

[16]塔玛拉·维茨格,等.数字新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69-77.

[18]刘冰.融媒时代新闻价值新思考[J].编辑之友,2015(1):60-63.

[19]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28-33+61+147-148.

[20]曹林.反抗逆袭和歪楼——回归专业本位的新闻价值认知[J]. 青年记者,2017,(4):19-20.

[21]刘丹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与重构[J].中州学刊,2012(1):202-206.

[22]董天策.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0):193-199.

[23]徐剑,黄尤嘉.社交媒体之于新闻价值的发现与重构——基于奥运会热搜榜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2):17-24.

[24]Damian Trilling and Petro Tolochko and Bjrn Burscher.From Newsworthiness to Shareworthines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7,94(1):38-60.

[25]Harcup T,O’neill D.What is news?News values revisited (again)[J].Journalism studies, 2017,18(12): 1470-1488.

[26]Hermida,Alfred等.SHARE,LIKE, RECOMMEND[J].JOURNALISM STUDIES,2012,13(5):815-824.

[27]吴小坤,童峥.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的突破与重构[J].当代传播,2017(4):15-19.

[28]徐剑,黄尤嘉.社交媒体之于新闻价值的发现与重构——基于奥运会热搜榜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2):17-24.

[29]Caple,H.,& Bednarek,M.(2016).Rethinking news values:What a discursive approach can tell u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s discourse and news photography[J].Journalism,17(4), 435-455.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主任,本刊学术顾问;杨雨蓉、季卿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黎艺璇

责任编辑:李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