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张 旸
来 源 | 青 年 记 者
导
读
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区块链、沉浸式新闻等值得媒体关注的新技术方向,并且探索了主流媒体技术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对如何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给出了建议。
媒体融合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领域的作用。2020年6月30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1]。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技术始终是基础、是支撑,也是媒体在数字时代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主流媒体需要时刻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才能运用科技革新成果升级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效果。
新兴技术支撑
主流媒体变革生产方式,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近年来,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已经深入人心,随着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打造“四全”媒体,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融合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的创新和特色,在内容制作、组织架构、盈利模式、产业功能上追求高效发展,并把新技术、新理念全面融入媒体融合的实践中,在提升舆论引导力、扩大传播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虚实相生的智能技术、链接万物的泛在传播等,都成为技术赋能下媒体深度融合的显著特点[2]。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四级融媒体中心,有的传媒集团创建了云平台,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革,形成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次发布、长久储存的数字化集成平台,这种全域化、集约化的内容供给机制驱动主流媒体建构一体化生产与分发模式[3]。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全媒体新闻采编平台几乎成为国内媒体集团的标配,完善了技术支撑体系,打通了报、网、端、微的信息生产流程,理顺采、编、发各环节协同机制,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统一的客户资源管理,实现了一体化工作模式。
第二,传播效果大幅提升。新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朝着可视化、移动化和社交化方向推进。对于数据可视化、5G+8K视频、AI主播、VR直播、H5制作等技术的深度应用,让主流媒体的内容“爆款”层出不穷,大大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另外,许多融媒体中心拥有内容发布、数据处理、智能推荐等“一站式”的技术能力,通过与政府部门资源对接,成为“新闻+政务+服务”的全媒体平台,促进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进一步提高了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
第三,自主创新技术应用。有条件的主流媒体通过自主创新、与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合作等手段,让辅助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人工智能、数据系统、智能硬件等新科技手段不断涌现。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让我们见识到了很多媒体黑科技在新闻报道上的应用,冰丝带场馆中的“猎豹”、短道速滑赛场的“飞猫”、冰雪大跳台的“时间切片”、AI手语主播、VSS数字孪生场馆模拟仿真系统、一站式转播功能的“5G背包”……高科技背后,是媒体跨界融合能力及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也是当下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呈现。
面对数字经济和
数字化转型,主流媒体需要
关注的技术创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4]。“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作出具体部署,倡导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这将对各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对很多媒体集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从生产力来说,如何适应技术革新,进行可视化、智能化、差异化的内容生产?从传播力来说,如何运用新型的传播手段,打破行业边界,触及更多用户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以下一些新的技术方向值得媒体关注。
(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应用。如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自然语言生成等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被运用到新闻生产的诸多环节。
能自动写稿的机器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腾讯Dreamwriter、新华社“快笔小新”、第一财经“DT稿王”、今日头条“张小明”、南方报业“小南”、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等智能写稿机器人相继亮相,提升了稿件的创作与传播效率,促进了新闻传播流程的专业化、智能化发展。
虚拟主播也是近年来新闻界应用比较超前和广泛的AI技术,被用来播报新闻、进行采访、与观众互动等。随着技术的升级,智能交互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现在的虚拟主播一般都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反馈等方式和用户进行交互[5]。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百度智能云曦灵为央视新闻打造了AI手语虚拟主播,为听障人群提供了精准、自然流畅的实时手语翻译播报服务。
AI技术还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个性化定制以及内容推荐服务,用于分析用户画像、监测热门议题等。当下,人工智能整个行业都在往多模态的方向发展,对传媒业而言最值得关注的领域是机器视觉,从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插图到半自动化视觉新闻等诸多方面。
人工智能的背后是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及管理、分析及挖掘等方式,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坚实的素材基础。主流媒体集团应该关注数据资产,建立统一规范、安全可控、充分共享的数据资源中心,汇聚媒体、政府、企业、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的海量数据资源。后续,提升数据加工能力,用算法实现数据的增值,让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多在媒体领域落地,打造“智媒体”。
(二)NFT和区块链技术及应用。NFT(Non-fungible token)的全称为非同质化代币,本质上是加密货币的一种,构建NFT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NFT技术可以为每个数字资产提供唯一标识的token。通过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把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映射到数字世界里,生成数字身份证。Token的所有者通过持有的私钥享有对该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及转让权[6]。NFT和区块链在数字藏品、新闻版权、智能合约、消息溯源等领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或成为新闻传媒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之一。
一方面,主流的媒体机构、传媒集团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如报纸版面、文字资料、历史照片、音视频、同期声等。对新闻资源的数字化挖掘、NFT确权和交易让媒体机构看到激励创新、获得新盈利的可能。
过去的2021年可以说是国内外新闻机构涉足NFT和区块链的“元年”。美联社与区块链技术提供商Xooa合作推出NFT平台,以出售新闻机构摄影记者的作品;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启动名为ARTIFACT的NFT平台计划,将其历史新闻NFT化;新华社宣布通过区块链NFT技术发行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这套藏品精选了2021年新华社的新闻摄影报道;芒果TV完成自建区块链部署,命名为“光芒链”,上线了数字藏品平台。
另一方面,将NFT的智能合约引入新闻传媒业中,能够完善内容生产流通规则和机制。对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NFT进行记录和追溯,这样既免去了中心化的监控和管理,也使得整个内容生产和流通的过程清晰真实,可以清楚界定新闻内容的版权问题。例如,美国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从2016年开始运营,去中心化打破新闻编辑室模式,授权平台上注册的任何人参与新闻工作,包括收集消息来源,提供补充、验证等各个环节,确保新闻的真实和公开透明,让虚假新闻无处藏身。
区块链作为促进数据可信共享、提升业务协同效率、赋能产业价值流通的利器,将进一步成为数字时代的信任基座,在数字经济领域前景巨大。NFT和区块链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将继续为媒体融合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VR、AR技术与沉浸式新闻。去年,元宇宙热度不断攀升,这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XR)技术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脸书(Facebook)公司改名为“元界”(Meta),字节跳动、腾讯、谷歌、英伟达、亚马逊、中国电信等纷纷进行自己的元宇宙布局,甚至工信部也宣布将筹建工业元宇宙服务平台。虽然现在元宇宙的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前瞻性技术,可能会进一步颠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传媒行业带来冲击。对于媒体集团来说,发展沉浸式新闻是未来与元宇宙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5G时代,通过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速度和更广域的连接,从传统的“听”“看”“读”新闻到以第一人称视角身临其境“感知”“体验”新闻,沉浸式新闻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驱动着新闻生产方式的革新。沉浸式新闻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新颖的操作方式、沉浸的感官体验、全景的传播内容。受众可以瞬间“抵达”新闻现场,以新闻中的当事人或亲历者为第一视角体验新闻,并进行360°全景审视,减少报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衰减”,进而放大新闻事件在心理层面对用户的影响力。
国内外媒体在沉浸式新闻方面也多有尝试。《纽约时报》曾先后推出虚拟现实报道应用“NYT VR”客户端和360°视频平台“The Daily 360”;CNN启动了沉浸式新闻平台“CNNVR”[7];BBC开设了VR节目制作部门“VR Hub”,生产了《筑堤尼罗河》《复活节起义:抗议者之声》等一系列高质量VR纪录片。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都制作过VR全景报道;2020年央视网利用无人机、全景相机等制作了《“疫”线VR报道》系列作品,将VR全景的触角深入疫区各个场景,让读者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医生、志愿者、交警、外卖小哥在这场疫情保卫战中的坚持和付出,并与之产生共情。
沉浸式新闻是以元宇宙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传播形态,能生产沉浸式新闻内容的媒体将更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主流媒体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技术发展仍受各种因素制约
和大型互联网平台相比,主流媒体的技术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部分媒体未能真正理解互联网思维中的产品、用户、数据、平台等要素的作用,如何利用内容优势创新服务、利用数据吸引反哺用户,利用平台优势聚合资源,都成为媒体创新中的困扰。互联网思维的缺乏,以及体制机制的滞后,必然会导致主流媒体生存空间逐渐萎缩,近年来的传统媒体关停并转和受到商业平台冲击就是突出表现[8]。以下三个方面是主流媒体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技术发展水平在媒体间和地区间不平衡。受制于媒体集团的规模不同、营收差别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主流媒体在技术发展方面有不平衡的问题。比起中央、省级的全媒体平台,以及部分发达地区的市级融媒体中心等能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技术系统,能够靠提高工资待遇引进技术人才和运营人才等专业人士,相当一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市级融媒体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无法自己打造一套技术支撑体系,也招不到懂技术和运营的全媒体人才,只能依靠一些外包的技术企业单位等进行相关的内容制作,这样在作品内容的呈现上就会与中央级、省级媒体产生明显差距,无法吸引受众,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技术系统和内容生产的适配度不够。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以人民日报社为代表的主流传统媒体,积极建设“中央厨房”,用技术系统重塑了采编流程,提升了内容生产质量,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但是,也出现了有些传统媒体盲目效仿,花巨资打造一套技术系统,买了LED大屏等硬件,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流程再造和内容提升,技术创新和内容生产并不适配,导致技术和内容还是“两张皮”,技术系统没人使用也没人维护,造成资源的浪费。技术系统“用不好”“用不上”,找不准内容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媒体就无法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和传播机制,生产流程重构和内容创新表达则更加无法实现。
(三)体制机制滞后制约技术人才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呈现出其体制与互联网时代的高度不匹配性。当下,媒体融合中大部分主流媒体的体制机制还是在传统媒体事业单位的框架下进行的,仍然没有探索出网络时代新型媒体的体制机制。即便一些中央级媒体走在体制机制改革的前列,做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但其在下级媒体中的影响带动效应不明显,其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还有待完善,众多的市级、县级媒体并未形成集约化、系统化的内部机制系统[9]。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虽然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方面实现了再造,但是绝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互联网媒体的技术优势“二分天下”的格局没有改变。在技术人才的聘用和管理方面,缺少科学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系统清晰的思维导向,仍然存在行政壁垒、机构隔阂、人员身份限制、薪酬体系差异等,不利于全媒体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对于媒体加强
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促进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创新理念,加速新技术在媒体领域落地。媒体融合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5G、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将开启智能互联新时代,万物皆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就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成果,加强对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目前,有条件的国家级主流媒体创建了媒体融合科技前沿的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加速新技术在媒体领域落地。具备经济实力,有一定规模的省级、市级媒体集团也需要充分认识技术的支撑作用,时刻关注技术创新,把技术驱动的理念内化到媒体融合的各项具体决策中。
媒体领域加速新技术创新和落地,还需要与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尖端技术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虽然部分有实力的主流媒体成立了技术公司、创建了技术研发实验室,但是大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技术底蕴不深,可以考虑和市场上有实力的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计算机视觉等新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一些媒体集团与科大讯飞、华为、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把对方先进的技术引入自身媒体融合的建设中。例如,央视新闻和百度数字人平台“曦灵”合作,推出了虚拟主播;人民日报下的短视频平台“人民日报+”引入了快手的算法技术;科大讯飞今年3月与新华社CNC、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达成合作,用AI技术提升新闻报道效率。
(二)提高技术匹配性,促进内容供给侧改革。内容生产与技术应用是媒体深度融合中不容忽视的两大体系,从传统的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到现在可以沉浸式和跨时空地体验新闻、通过大数据和场景推送新闻,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媒介技术如何变革,其服务的永远是内容这个根本。因此在当前的传媒业实践中,要提供优质内容,实现内容供给侧改革,不能将内容和技术割裂开来,没有搭乘上新技术班车的内容难以为人所知,空有外壳而无实质的技术也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的现实需求[10]。
为防止“技术”和“内容”两张皮的情况,媒体集团的技术负责人以及技术团队要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认识到在媒体行业,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内容提供保障、促进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才能制定合理的技术规划,不能贪大求全、盲目追求豪华配置,而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调研,开发出符合媒体内容生产规律的技术系统,创作出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能吸引受众关注的内容作品。
(三)完善体制机制,为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良好环境。主流媒体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重新整合优化媒体资源,科学合理调整部门、人员和团队配置,建立健全一套稳定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让他们的专业优势能够在媒体融合中得到发挥。
首先,在机构设置上体现技术的重要性,有条件的媒体集团可以成立技术公司或负责技术开发的事业部,增设首席技术官或技术总监等岗位,充分借鉴互联网公司的成功经验[11]。其次,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管理技术人才,设置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和晋升体系,提供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员工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对业绩突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员工增设特别激励措施,激发技术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注重有全媒体思维的技术人才培养。全媒体思维是指具备互联网思维,并熟悉全媒体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的流程。技术人才需要了解媒体的运作方式,把全媒体思维和技术思维结合起来,成为适应全媒体生产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并加强与采编、设计、运营等人员的合作。
(四)形成技术合力,促进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央精神,要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融媒体平台统筹协同发展机制,只有打破区域壁垒、整合各层级媒体融合资源,才能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中央和省级,以及部分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步早,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积累诸多经验。针对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媒体发展阶段不同的情况,中央和省级媒体可以通过自己已经较成熟的技术云平台,带动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各级媒体联合运作、资源共享[12]。一种模式是省级媒体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云平台,用资讯聚合分发和“新闻+服务”的模式,从技术上、流程上实现内容数据到用户数据的共享分享、互联互通,在本省构建省、市、县三级融媒宣传格局。另一种模式是中央级媒体建设自主可控平台,从技术支撑、内容分发、媒资共享等方面为入驻的各级融媒体中心赋能,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人民日报社的“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等。对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或者体量比较小的媒体来说,加入大型媒体云平台,使用平台提供的云计算、智能分发、视频制作等技术,把重心放到内容创作上来,是更好的选择。媒体融合领域,技术是一项基础设施,运用“整体性”“一体化”的思维,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整个传播体系创新发展。
(作者为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高级调研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0-9-26)[2022-04-28].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黄楚新,陈智睿.2021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盘点[J].青年记者,2021(24):9-12.
[3]漆亚林,李秋霞.主流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中国编辑. 2022(03):32-3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EB/OL]. 新华网.(2021-10-19)[2022-04-28].http://m.news.cn/2021-10/19/c_1127973979.htm.
[5]元宇宙元年,虚拟主播早已融入生活[N].电脑报,2021-12-13.
[6]诸廉,吴羽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产业生态重构[J].新闻记者,2021(10):77-84.
[7]王政.沉浸式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03):67-69.
[8][9]黄楚新,许可.当前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热点、难点与机制突破[J].传媒,2021(14):12-14.
[10]黄楚新,曹曦予.内容科技助推新时代传媒业内容供给侧改革[J].青年记者,2020(24).11-12.
[11]郭全中.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实现[J].中国记者,2020(09):74-76.
[12]李岚. 四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何互联互通、统筹协同?[EB/OL]. 微信公众号“国家广电智库”(2020-11-22)[2022-04-28].https://mp.weixin.qq.com/s/j_PoKMJM3l7arntbM0f8eQ.
编辑:黎艺璇
责任编辑:谢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