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青年记者杂志
作者 张晓红 赵娜
导读
重大会议报道不仅是媒体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对媒体综合报道能力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围绕党代会重大决策部署,以高度政治站位做好重大理论观点和大政方针的解读,打好宣传主动仗;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主旋律;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新闻亲和力,唱响时代最强音,创作出众多精品力作,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精准把握时度效,打出组合拳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整体布局、精心策划、分阶段推进,以最强阵容、最充分的技术保障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会前、会中、会后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实现了重大会议报道的有效传播。
(一)会前:以成就报道为主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聚焦成就,亮点纷呈。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自2012年6月3日起,陆续开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栏目,突出科学发展,展现喜人变迁。三家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各展其长,各具特色,让报道深入人心。人民日报采用深度报道与评论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策划了“十六大以来民生成就述评”“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等专题,既有气势又有深度。新华社从中国道路、可持续发展、百姓亲历、弘扬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推出16篇系列特稿,立体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1]中央电视台开设了“民生系列”子专栏,围绕就业、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住房等内容生动清晰展现了10年民生发展成就。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三家媒体统一推出“十九大时光”专栏,营造喜迎盛会的浓厚氛围。人民日报从干部群众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的视角入手,开设了一系列专题,展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党的十九大的热切期盼。新华社从民生视角入手,通过基层蹲点的现场报道,以小角度切入展现国家发展的大主题。中央电视台通过实时镜头全方位展示各地的发展变迁,同时辅以专家学者的细致解读,呈现的作品既有温度也有高度。
视角多元,栏目丰富。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积极开设专题、专栏,围绕报道重点,以专访、评论、通讯等形式,深化主题宣传。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自2012年6月上旬陆续开设“身边故事看十年”“深化走转改 喜迎十八大”等专栏;推出76期“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每天8个版聚焦各地发展;推出“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系列评论,以及任理轩署名的系列理论文章。2012年11月6日和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任仲平署名文章,回顾总结了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历程。新华社与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合作,提出近百个重点报道选题,开设“十八大代表风采录”“走基层·迎接十八大”“走基层·看变化”等栏目。中央电视台推出以动画形式展现10年以来各行业领域发展的“数字十年”栏目,还开设了“党建巡礼”“变化十年”“我这十年”“行进中国”“寄语十八大”“红色纪念地”等专栏,用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立体化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党的十九大前期的宣传报道中,三家媒体运用更加多元的视角,不断丰富栏目内容。人民日报推出“点赞中国·我这五年”专栏,《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等专题,讲述过去5年,我国在技术、产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华社采写播发了《书写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纪实》《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等作品,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强军》等系列专题片,推出《还看今朝》等系列特别报道和《数字五年》《时间去哪儿了》等系列报道。
(二)会中:全方位呈现会议实况,充分报道重要议题
紧跟议程,及时发声。在党代会召开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紧扣议程安排和会议重点展开报道。党的十八大期间,三家媒体第一时间刊发会议消息、报道会议实况,并从会议中挖掘线索,寻找亮点,丰富报道内容。人民日报开设的“欢庆党的十八大特刊”,涵盖了通讯、评论等体裁。其中,在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当天推出的特刊6、7连版中,不仅通过文字述说辉煌成就,而且以数字、图表、照片等形式直观呈现过去十年国家GDP的变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等内容。新华社开设了“新华社十八大代表手记”专栏,记者以代表身份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连续推出9篇关注国计民生的报道。党的十八大开幕当天,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手语直播的方式报道十八大报告,满足了特殊受众的需求,展现了人文关怀。
报道党的十九大时,大会盛况直播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2017年10月18日上午党的十九大开幕,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也参与到直播报道中。党的十九大开会期间首次开设的“党代表通道”也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之一。每场“党代表通道”,人民日报都用整版篇幅进行报道,有特写、深度报道、图片等形式。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了《党代表通道上的好声音》《数读“党代表通道”:自信和开放》等产品。中央电视台对“党代表通道”进行直播,展现了代表的风采,报道了代表们对广大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回应。
突出重点,深入解读。人民日报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点,在头版刊发《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思想引领中国阔步前行》等文章,及时解读十九大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理论版刊发题为《奋力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文章。自2017年10月19日起,“人民论坛”专栏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系列评论,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权威解读。每天推出连续8个版的“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多形式、多层次呈现大会盛况。新华社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当天,即推出《划重点!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全民共享阅读十九大报告》等新媒体作品,迅速被网民广泛转发。

(三)会后:聚焦党代会精神,掀起学习宣传热潮
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是每次党代会后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后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深刻领会党代会的理论精髓、精神实质,做到学习与宣传相结合,迅速掀起宣传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广泛报道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新进展、新成效。
第一时间宣传党代会精神。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人民日报随即推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在“人民论坛”推出评论专栏“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此外,还推出“十八大关键词”“十八大报告解读·部长访谈”等专栏。新华社刊发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诞生记》长篇通讯,翔实记叙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形成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人民日报连续刊发30余篇重要评论文章,深入解读十九大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把握精准、论述精辟。从2017年10月23日开始,人民日报理论版开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栏,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新思想”进行解读。之后在“评论员观察”栏目刊发“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系列评论,围绕新时代新要求,结合各行业实际问题展开探讨。新华社聚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组织好“十九大报告权威访谈”,开设“一日一课”专栏,推出系列评论言论。中央电视台“新时代 新征程”专栏,以多种方式传递党代会精神。
报道各地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人民日报组织记者到全国各地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新华社记者也组成多路小分队奔赴各地进行采访,推出了一批鲜活有温度的作品。中央电视台推出“代表回基层”“我的小康”等各具特色的栏目。同样,党的十九大结束后,新华社开设了“十九大精神在基层”“基层心声”等重点专栏,并成立了“奋进新时代”报道小分队前往31个省区市进行采访调研,宣传各地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中央电视台“十九大代表回基层”专栏记录了基层代表回到所在地后,宣传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场景;“央视新闻”客户端开设了“新时代 再出发”专栏,及时跟进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注重融合创新,强化多元传播
在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优化全媒体报道机制,深化媒体联动,将传统报道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渠道、多样态传播,既有国内视角又有国际视野,精准把握对外宣传契机,整合外宣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优化传播机制,加强媒体联动
在党的十八大报道中,人民日报围绕大会主题在人民网、人民日报微博中及时推出有关话题,强化纸媒与新媒体间的互动,在报纸版面上开设“网友精彩话题留言”栏目。同时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党建》杂志、北京卫视、新浪、网易等15家媒体联合,全景式展现十八大盛况,进一步提高党媒的传播力。新华社则突破传统的采编流程,遵循微博的发稿规律,采取“边审边采边发”的模式,有效实现前后方的及时沟通,采写了大量新闻性强、时效性强的稿件。中央电视台网端首次通过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合作,在其各自的视频平台以直播、点播等方式对党的十八大进行全程报道。

党的十九大期间,三家媒体不仅在多屏联动、互动分享等方面强强联合,形成“全媒体、全媒介”的传播方式,而且发挥各自优势,丰富产品内容。人民日报继续优化采编流程,运用“中央厨房”机制,采用“一次采集,多种加工,多平台分发”的机制对内容加工后进行个性化推送。此外,人民日报与今日头条合作,通过“内容+平台”的模式,将其优质内容与今日头条的大数据算法相结合推出“十九大今日要闻”栏目。会议开幕当天,该栏目的总展示量就突破了1亿次。[2]新华社与中国邮政联合打造了党的十九大爆款H5产品——《你有一封来自人民大会堂的信》,据统计有3亿人参与互动。中央电视台与31个省级新闻媒体通力配合,在《厉害了我的国》等融媒体互动节目中众筹征集了1万多条视频,搜集了几千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
(二)创新技术手段,扩大传播渠道
党的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注重利用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声。人民日报网端创新专题内容,开设了“现场版”“微博版”“访谈版”“互动版”“手机版”等十大版本,采用了“时间轴”“瀑布流”“全景360”等新技术,形成了多元化的报道矩阵,并邀请十八大代表与受众在线互动交流。新华社在综合利用门户网站、客户端、手机电视等媒体终端积极发声基础上充分开发新媒体互动的特性,为代表们开通了微博,成立了“代表微博群”,推出了第一个虚拟记者“e哥”,将大家的问题带上十八大。[3]中央电视台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开通了“@央视评论员”微博,并且在大会直播中首发评论,引发网友热议和跟帖,据统计,两小时内就有700多条转发量。[4]
党的十九大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融合观念、融合技术愈加成熟。人民日报的报道形式日益多元,其中央厨房推出的三维动画短片《刻度上的五年》,各大视频平台点击量超过2000万。[5]人民日报客户端制作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推出短短两天浏览量就接近600万。[6]此外,人民日报还推出了《看看这五年完成的KPI,你就知道中国共产党有多拼!》的数据新闻、《中国的红色梦想》《中国走进新时代》微视频、《打卡新时代》《穿越党史,我给十九大发贺电》等产品。新华社运用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推出众多从“可读、可听、可看”到“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融媒体产品,例如 《四个自信》《领航》《赶考》微视频、360度交互场景H5产品《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依托大数据舆情系统制作的《党代表通道上的好声音》系列作品,以及《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7分钟速览我们党的96年:网红为你说党史》《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融媒体产品。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采用4K超清摄像设备,并采用VR、360度全景等技术手段推出《习近平为你描绘“新时代”》《超燃!12位央视主持人诗歌MV献给十九大》、竖屏视频“微博故事”等融媒体产品,其中系列微视频《初心》浏览量突破了12亿。[7]此外,围绕大会主题共发布100多条微视频,进行了33场移动直播。
(三)扩展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统筹海外版、环球时报等,及时做好对外宣传报道。新华社对外报道围绕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等重大问题,组织刊发了一批重点稿件。其中,《解码“新话”——十八大报告一系列新提法瞄准中国深层次矛盾问题》一文,从十八大报告中出现的“顶层设计”“顶层推动”“制度建设”等内容阐释中国发展的思想观点,稿件刊发后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等国外主要媒体转发。2017年10月23日,新华社刊发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十九大的世界意义》长篇通讯,通过对数十位外国政要的采访,记录了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中央电视台驻海外记者采访了美国、俄罗斯、英国、西班牙等多国政要和名流对党的十八大的积极评价。会议期间,央视国际的相关报道素材累计被境外1047家电视台(频道)使用 8195 次。[8]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人民日报网端用9个语种第一时间推出中外文对照的十九大报告,其People’s Daily客户端主动设置议题,推出的《外国专家告诉你,他们如何翻译十九大报告》《外国记者眼中的十九大》等原创图文信息和视频报道,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新时代的中国声音。新华社首次派出外籍记者参与大会报道,推出“新华社记者说”系列视频报道,受到海外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好评。新华社还充分利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以海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采用19种语言刊发2600条有关党的十九大的报道,总浏览量超过2.2亿次,总互动量约450万次。[9]新华社打造的“寻梦中国”全媒体报道,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主线,通过欧、美、亚、非四大洲在华生活多年的外国人视角讲述他们在中国寻梦圆梦的故事,凸显了中国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样,中央电视台的“外眼看中国”系列报道,介绍外国人所关注的党的十九大话题,借助外国人拍摄的画面展现他们眼中的中国。
对今后重大会议报道的启示
(一)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党代会等重大会议新闻报道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媒体在报道中要有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守党媒底色,坚持思想性、指导性和权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宣传报道,打好宣传主动仗。在会议报道中,不仅要做好会议精神传达,还要拓展思路,努力挖掘新闻线索,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作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需要媒体改变原有的单向输出和程式化逻辑,顺应新闻传播规律积极作为,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不断创新报道理念、技术、渠道、形式等,勇于尝试采用H5、AI、VR、360全景、无人机、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采取分众化推送方式,从而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内容为王仍是不变的真理,要增强精品意识,创作更多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精品佳作。
(二)把握好会内和会外的关系
重大会议报道要做到会内视角与会外视角的结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党代会报道中,不仅第一时间对会议现场、会议报告进行报道,而且对有关会外的内容做足了功课。在会前,三家媒体就奔赴基层一线进行采访,一方面将会外群众关注的热点带进会内,实现会内会外的相互联通;另一方面,可以在会前对会议上的热点形成预判,提前安排部署,为之后的报道积累更多素材,使报道更加丰富、多元、立体。此外,在对会议提出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进行解读时,将会外的采访内容与之紧密结合,能够将高度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受众可感可知的内容。这样的报道进一步拉近了会内会外的距离,使报道更具贴近性,更富感染力。
报道团队要做到会内会外的密切配合。党代会等重大会议的报道,如同一场重大战役,需要在指挥员的统领下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会场内外、前方后方,各路人马协同作战,有序推进,才能打出漂亮的胜仗。此外,多家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的跨界合作,也成为重大会议报道的制胜法宝。
(三)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在会议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抓大局、看大势,组织稿件时心中才能有“定盘星”。纵观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报道,既有对报道思路和报道结构的整体设计,又有对各个版面、专栏和稿件的局部构建。报道全方位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业绩,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故事,用微观视角捕捉百姓生活的变迁,用小人物的故事、语言讲述深刻的时代话语,才能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在党代会等重大会议报道中,要注意将个人话语同国家大叙事相结合,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民生的具体改善相结合,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找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通过百姓身边的故事见证国家发展,赢得受众的共鸣。
(四)把握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
党代会不仅是中国国内的一件大事,而且对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围绕两次党代会的报道,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内宣外宣协同发力。三家媒体不仅面向国内受众,聚焦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议题,以及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而且以全球视角报道盛会,调动各项资源,将中国的发展放到全球化的背景进行考量,用报道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发展成就。
三家媒体在对党代会的外宣传播中,针对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差异,采用不同语种,以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推送各具特色的定制化内容。特别是采用“借声说话”的方式,通过对海外人士的采访来反映、评说中国发展的成就和意义,解读党代会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为中国、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样的方式更具说服力,从而强化了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倩.用行走求解 用转变点亮 用文风送爽——“走转改”助力迎接十八大成就报道[J].新闻与写作,2012(11):22-25.
[2]周凯.创新引领时代 新闻讲述中国——从党的十九大报道看传播影响力升级[J].中国出版,2017(22):16-21.
[3]杨绍功.“虚拟记者e哥”让微博直通十八大[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1/c_113659889.htm.2012-11-11.
[4]苟凯东.央视十八大报道:时政新闻传播的创新[J].电视研究,2013(03):34-35.
[5]李津浩.新媒体时代网络时政新闻的亲和力研究——以中央媒体十九大报道为例[J].采写编,2017(06):61-62.
[6]赵光霞,宋心蕊.新中国新闻报道史上的十大难忘记忆[EB/OL]. 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708/c14677-31219127-10.html.2019-07-08.
[7]郭御凤,冯莽.从十九大报道创新看中国媒体融合发展之路[J].传媒,2018(01):57-59.
[8]庄殿君.改进文风,让主题报道更好看——谈央视十八大报道的创新[J].电视研究,2013(01):11-13.
[9]新华社:浓墨重彩 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强[EB/OL]. 中国记协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11/21/c_136768760.htm.2017-11-21.
(张晓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日报社编辑)
编辑:黎艺璇
责任编辑:钱琨